2016年10月自学考试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4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在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之间存在的差别,随着家庭的不同互动,进一步的影响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1、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 B )
A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
B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C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
D采用奖惩相结合的方法
多选题
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智力发展分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在语言发展之前,主要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环境的阶段。(二)前运算阶段:幼儿从动作思维发展到符号功能的象征性思维、表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但思维还具有自我中心状态,不可逆性和半逻辑性。(三)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儿童已逐渐超出知道的限制,形成守恒概念和可逆性,并对观察所及的事物进行具体运算。(四)形式运算阶段:此时,少年的思维能力,已超出感知的事物的具体内容,思维也无需以具体事物作为中介,因为他们已有能力处理假设性、抽象性的问题。有能力对抽象的命题进行推理运算--二级形式逻辑运算,表明已经真正形成了逻辑数学概念。
1、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 AB)的特征
A、半逻辑性
B、自我中心
C、思维的可逆性
D、掌握守恒
2、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ABC )的特征
A、获得了守恒概念
B、思维具有可逆性
C、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D、可以提出的假设
3、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CD )的特征
A、获得了守恒概念
B、不能针对 提出假设
C、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
D、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4类。1、安全型依恋。母亲在时有安全感,对外界反应积极。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有温暖的回应。2、回避型依恋。3、反抗型依恋。有强烈的分离抗拒,既希望和母亲保持接近,但对母亲主动的接近又表现出抗拒,特别是在分离后重聚时。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在与母亲分离后重聚时,不知所措,甚至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而突然跑掉。
1、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ABCD)
A、安全型依恋
B、反抗型依恋
C、回避型依恋
D、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
2、按照鲍尔比的划分,依恋的发展经历了(ABD)的发展阶段。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C一般情感联结阶段
D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儿童游戏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具有想象的特点,具有概括性质。根据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可以将游戏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儿童参与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
1、通过游戏幼儿的(ABCD)可以得到发展。
A、各种心理过程
B、社会性
C、道德感
D、身体素质
2、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有(ABCD )
A、促进认知
B、体现创造性能力
C、培养健全的人格
D、增强体质
3、象征性游戏的特征有(ACD )
A、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
B、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具有想象的特点
D、具有概括性质
4、儿童游戏可以分为(ABC)
A、 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团体游戏
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它有一些鲜明的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发展模型和发展的阶段模型分别是连续性和阶段性观点的典型代表。在连续发展模型中,发展被视为是由遗传程序所设定的,并受制于成熟的过程。发展变化是感知、运动、认知技能与操作上的平稳的连续的量的增加。发展的阶段模型则将发展看成是非连续的,在前后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具有质的差异。皮亚杰的智慧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观点都是它的代表。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4、个别差异。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5、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证实关键期的存在:鸟类的印刻、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人类语言的习得以及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6、发展的年龄特征。如:幼者活泼好动,长者内敛稳重,青少年既追求独立又盼望与同伴的交往,这些都是典型的年龄特点》
1、以下不属于发展的阶段模型的是(BCD)
A.皮亚杰的智慧发展理论 B 分化-层次模型 C 汇聚模型 D 人本主义模型
2、每个儿童动作的发展,都是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没有体现发展的(ACD)特点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 方向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3、从总体发展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则开始出现下降。这没有体现了发展的(ABD)特点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 方向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4、有的人早慧,而有的人则大器晚成。这没有体现了发展的(ABC)特点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 方向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5、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这没有体现了发展的(ABC)特点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 方向性 C 不平衡性 D 发展的关键期
6、下面能证实关键期的存在的是(ABC)
A.鸟类的印刻 B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 C人类语言的习得 D 哺乳动物的单眼视觉。
7、幼者活泼好动,长者内敛稳重,青少年既追求独立又盼望与同伴的交往。这没有体现了发展的(ACD)特点
A.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发展的年龄特点 C 不平衡性 D 发展的关键期
判断题
智力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心理测量传统理论和认知理论。心理测量传统理论又分为智力的因素论和结构论,因素论包括单因素论(高尔、推孟、比奈等人支持这种理论)、二因素论、多因素论(由桑代克第一个提出)、群因素论(由瑟斯顿首次提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论(霍恩和卡特尔)等,结构论包括智力的层次结构论和三维结构论。智力的认知理论又包括智力三元理论和智力的PASS模型(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模型)这两个智力信息加工理论。而在近二十多年,在智力发展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三个:优势—领域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知—演化理论。
1、智力理论分为心理测量传统理论和智力结构理论 。 ( ╳ )
2、智力的结构理论包括智力的PASS模型和智力的三元结构论 ( ╳ )
3、比奈支持的是智力的单因素理论 ( √ )
4、第一个提出智力多因素论的是心理学家瑟斯顿 ( ╳ )
5、智力的PASS模型的“PASS”指得是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 √ )
6、近二十多年,智力发展研究领域的三个最具影响力理论是:优势—领域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知—操作理论 ( ╳ )
情绪是个体对外部和内部事物的主观体验,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变化,有三个基本成分:生理反应(指情绪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密切相关)、表情反应(面部表情和声音)、体验反应(个人在情绪状态下的主观感受或认知判断,依赖于其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情绪有三方面功能:一是可以组织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二是与其认知过程相互影响,三是可以引发、保持或减弱其他行为或心理过程。情绪发展的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无条件刺激引起情绪反应,认为大多数情绪反应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产生的等)、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真正的情绪依赖于认知的成熟)、生态学理论。
1、 情绪的三个基本成分是生理反应、表情反应、体验反应 ( √ )
2、 小李在紧张的时候会出现神经性胃痛,这是属于情绪的体验反应 ( ╳ )
3、 体验反应不需要依赖于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 ( ╳ )
4、 当小孩做了一件好事得到表扬,他感到很高兴,以后会更加努力的去做好事,这说明情绪具有组织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 √ )
5、 认为大多数情绪反应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产生的是情绪发展的生态学理论 ( ╳ )
6、 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真正的情绪依赖于生理的成熟 ( ╳ )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生物的(包括先天气质—是影响儿童日后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体格外貌、成熟速度等)、社会的(主要包括家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校、同伴等)、个体的自我意识。关于生物因素的气质方面,托马斯和切斯发现幼儿的气质类型可分为:容易护理的、困难的、慢慢活跃起来的三种。关于社会因素,先从总的家庭系统来说,有4个特点:1、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和儿童行为之间并不是单向关系而是相互关系;2、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儿童的个性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3、家庭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并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4、系统具有调节功能,随着儿童的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接着是依恋,它形成于婴儿10—12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是其标志,依恋的发展阶段有:1、前依恋期,是无差别反应期;2、依恋关系建立期,是有差别的社交期,幼儿对抚养者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更多的微笑;3、依恋关系明确期,标志事件是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4、交互关系形成期,分离焦虑逐渐下降。再者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型、权威型、冷漠型、忽视型,其中权威型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式。
1、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生物的、社会的、个体的自我意识 ( √ )
2、 一个人身体很高大,让他在运动方面很有优势,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开朗豪爽的性格,这属于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 ( ╳ )
3、 气质是影响儿童日后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 )
4、 在家庭系统里,儿童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和儿童行为之间是单向关系 ( ╳ )
5、 当孩子可以自己拿筷子吃饭时,父母就不会给孩子喂饭了,说明家庭系统具有调节功能 ( √ )
6、 依恋形成于婴儿10—12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是其标志 ( √ )
7、 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型、民主型、冷漠型、忽视型,其中民主型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式 ( √ )
8、 幼儿对抚养者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发生在依恋关系建立期 ( √ )
婴儿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的听觉阈限比成人高10到50分贝。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听觉敏感性越来越接近成人,但阈限随声音的频率而变化,婴儿对高频率声音的听觉发展早于对低频率声音的听觉。
1、婴儿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的听觉阈限比成人低10到50分贝。( ╳ )
2、婴儿对高频率声音的听觉发展早于对低频率声音的听觉。( √ )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1、认知结构是一种外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2、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语言在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儿童语言发展主要有三种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先天成熟理论、环境和主题相互作用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后天学习理论又可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语言的获得。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语言是通过模仿承认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感念。先天成熟说理论强调先天因素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强调环境和主题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1、语言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而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
2、儿童语言发展主要有三种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先天成熟理论、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3、后天学习理论强调文化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后天学习理论又可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
4、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强调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5、先天成熟说理论强调先天因素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6、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语言是通过模仿承认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感念。(√)
单项选择题
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有3个方面:
(1)躯体疾病的防御、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不包括( )。
A.疾病控制的管理
B.健康和疾病中的心理学问题
C.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D.生活方式及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
答案:A
接近—接近型冲突,出现在同时存在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物而只取其一。
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出现时,称为( )
A.接近—接近型冲突 B.回避—回避型冲突
C.接近—回避型冲突 D.回避冲突
答案:A
回避—回避型冲突,出现在两个目标同样没有吸引力而只能避开一种。
当面临两种不利情景如“腹背受敌”时,称为( )
A.接近—接近型冲突 B.回避—回避型冲突
C.接近—回避型冲突 D.回避冲突
答案:B
接近—回避型冲突,存在于同一目标,既有正面特征,又具有反面特征。
当面临一种既有利又有弊的事物时,我们将体验到的冲突称为( )
A.接近—接近型冲突 B.回避—回避型冲突
C.接近—回避型冲突 D.回避冲突
答案:C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描绘了两种类型的焦虑:一种是信号焦虑,一种是创伤性焦虑,创伤性焦虑是占主要地位的焦虑形式。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占主要地位的焦虑形式是( )
A.信号焦虑 B.创伤性焦虑 C.创伤前焦虑 D.创伤后焦虑
答案:B
逃避方式:酗酒、抽烟、药物、力图遗忘
如果问题是暂时的,逃避比较有效;问题反复出现、长时间存在或必须解决,逃避则是无效的,甚至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如果一个人在做毕业论文时出现了许多问题,他应该选择以下哪种方式( )
A.逃避 B.迎击 C.情感的宣泄 D.A型行为
答案:B
在疾病康复过程中,运用信念的一个特别的方式是催眠的暗示法。这种暗示可以调动病人对积极的健康后果的期望,对于疾病如疼痛,过敏都有教好的治疗效果。
在疾病康复过程中,运用信念的一个特别的方式是( )
A 系统脱敏 B 放松训练 C 认知改变训练 D 催眠暗示
答案:D
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这时,当事者所体验到的压力称为同时性叠加压力.俗称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是指哪种压力?( )
A 继时性叠加压力 B 破坏性压力 C 同时性叠加压力 D 单一性生活压力
答案:C
神经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恐怖症,焦虑症,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和神经衰弱。
神经症的主要类型不包括( )
A强迫症 B 神经衰弱 C 易性癖 D 躯体形式障碍
答案:C
假如一个事件发生了,但主体对其冷漠,毫不关心,或已经意识到刺激的存在,但认为不值得认真对待。这时,压力无从谈起。
假如发生了某个生活事件,在( )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体验到压力。
A 忽略了事件的存在
B 对事件漠不关心
C抱怨事件给自己带来麻烦
D对事件一无所知
答案:C
多项选择题
在减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最常见的是抑郁和焦虑。
( )是在减肥过程中常常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
A 抑郁 B 焦虑 C 亢奋 D 急躁
答案:AB
在早期治疗阶段,如果对病人给以个人或者集体的心理治疗,对病人是很有益的,心理治疗的效果表现在精力和清醒状态的增加;住院时间的减少和较少心力衰竭的症状.简短的集体心理治疗给病人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
心理治疗的效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
A 清醒状态增加 B 住院时间增加 C 较少心力衰竭 D精力增加
答案:ACD
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精神疲乏,注意力难于集中,效率低等衰弱症状;回忆及联想增多且难于控制;对声,光,噪音敏感;易烦恼,易激惹;紧张性疼痛;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
神经衰弱的症状包括( )
A易烦恼,易激惹 B 注意力过于集中 C多梦易醒 D对声,光,噪音敏感
答案:ACD
判断题
1、当个体对问题不能做什么的时候,否认、躲避或合理化等心理防御不能起什么作用。(错)
2、以前的应激生活事件的数目越多,患抑郁症的危险就越大。 (对)
3、对于较轻度的肥胖症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认知治疗。 (错)
4、一个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都是中等状态的锻炼计划,与一次性锻炼对减轻焦虑和紧张的效果是一样的。 (错)
5、遗传对酗酒行为没有作用。 (错)
6、心身疾病的治疗和诊断包括在健康心理学内。 (错)
7、多数人的吸烟行为开始于成年期。 (错)
8、安慰剂效应并不常见。 (错)
9、在心理干预技术中有大量的工作旨在改变对刺激的感知。 (对)
10、帮助人们放松的技术有:快速放松法,入静法和生物反馈法。 (错)
11、常见的旨在改变认知信念的治疗方式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和米切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对)
12、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维持健康上起重要的作用。 (对)
13、不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能使压力的强度增加。 (对)
14、外控型人格认为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错)
15、面对压力,个体能否控制行为是关于行为的自我控制的问题。 (对)
16、能正确认知和评估压力可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 (对)
17、未来发生的压力事件可能不引起个体的强烈响应。 (对)
18、应对压力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频率高的器官容易患病是器官敏感论的观点。 (对)
19、个体表现呼吸心跳加快,汗腺分泌加快,血压、体温升高等促进新陈代谢的状态时,
表明该个体处于适应压力的搏斗阶段。 (错)
20、个体在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是处在搏斗阶段。 (对)
21、经受破坏性压力的个体出现遇人就说的行为处在康复阶段。 (错)
22、失魂落魄的状态意味着个体处在灾难综合征的惊吓阶段。 (对)
23、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压力。 (对)
24、祸不单行形容继时性叠加压力。 (对)
25、灾难症候群的惊吓期阶段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事情过后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 (对)
26、灾难症候群的康复期阶段,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 (错)
27、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有保健、诊断、治疗、康复中的心理问题。 (错)
28、躯体疾病防治和康复中的心理学问题属于健康心理学的范畴。 (对)
29、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问题属于健康心理学的范畴。 (对)
30、对躯体疾病有夸大倾向的惠者,应对其语言含糊而不应肯定。 (错)
31、对躯体疾病有夸大倾向的惠者,应对其给予安慰 。 (对)
32、对躯体疾病有夸大倾向的惠者,应对其暗示性治疗 (对)
33、对躯体疾病有夸大倾向的惠者指出病人夸大病情予以批评 (错)
34、当前心理健康咨询对象不适当扩大的原因是由于心理问题不明确 (错)
35、当前心理健康咨询对象不适当扩大原因是由于“神经症”概念的含糊及咨询心理学理论体系分歧大。 (对)
36、心理不健康的分类有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可疑精神症,神经症。 (对)
37、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主要功能包括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对)
38、内感性不适,通常是指身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的感觉。 (对)
39、内感性不适,通常是指精神状态中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的感觉。 (错)
40、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只能与心理因素负相关。 (错)
41、智力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也高。 (错)
42、从创伤刺激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能力叫做心理康复能力。 (对)
43、个体始终不脱离生存的环境,并做适应性改变的能力叫做环境适应能力。 (对)
44、对思维,情绪的控制程度进行调节的能力叫做自我调空能力。 (对)
45、个体能恰如其分得评价和表现自己能力成为自信。 (对)
46、心理健康与否的概念包括在心理正常的范围之内。 (对)
47、心理不健康不等于心理有疾病。 (对)
48、心理不健康是心理疾病的表现。 (错)
49、从发展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相对平衡的状态。 (对)
50、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包括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问题。 (对)